科技创新的发生对其所处的社会文化有着独特要求,孕育创新萌芽的科学文化为支撑科技创新发展提供内生动力。随着科学文化逐渐成为社会文化的重要内容,当科技界风清气正、活力迸发,社会公众具备科学精神、支持并积极参与科技创新,才能为科技创新打造有益的文化基础。
(资料图片)
科学文化是科技创新的动能性社会基础
现代科学从建立到发展的过程也正是人类社会经历飞速变迁的过程。人们在探究科学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的同时,也在不断思考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和文化特质奠定了现代科学诞生的基础,不同的社会结构与文化又会推动科学往什么样的方向发展。
中国要实现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目标,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不仅需要建设高质量供给科技创新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培养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而且需要构建能够有力支撑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特别是科学文化基础。
与默顿所提出的精神生产的存在基础理论类似,科技创新发展的社会基础也分为客观和主观的基础。客观的社会基础是科技创新所依仗的物质条件,是指能够直观量化为精确数值的社会因素,包括经济基础、基础设施、人力资本和社会结构等。
主观的社会基础是科技创新的发生、发展所处的文化环境,良好的文化环境涵养和促进着科技的进步和创新的实现。积极的科学文化会驱动形成一种对创新活动友好的社会氛围,使科技创新成为广受社会尊重的事业,并且提升公众对创新活动的兴趣和参与意愿,从而形成一种创新友好型的社会文化基础。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科学文化具有推动科技创新发展的内生动能属性。
科技创新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基础
创新成果的持续涌现离不开培育创新萌芽的社会文化基础。一方面要求各类创新主体自身要秉持一种追求卓越、勇于开拓的科学家精神,另一方面需要社会公众对科技创新的认同和支持,这样才会有新生力量源源不断地投入到科技创新中来。
科技创新需要以科学家精神为价值引领的科学文化。在中国,科学家精神既涵盖了科学精神,又传承了中国科技界优良的文化血脉,高度符合新时期中国科技发展的需要,为科技创新活动指明方向。因此,科学家精神的高度弘扬,是科学文化的旗帜和力量。
科技创新需要以优良的作风学风为行为规范的科学文化。优良作风学风主要指科技界内部遵循的科研诚信和科技伦理等行为规范,但同时也是全社会应该秉持和传承的科学文化。只要科技界自觉维护风清气正的作风学风,社会对科研失信和伦理失范行为主动监督,良好的科学文化就有了基本保障,科技创新也就拥有了向善的社会基础。
科技创新需要社会公众充分理解科学、宽容和支持创新的科学文化。在公众理解科学的基础上,在全社会培育宽容失败、理性批判的科学精神,提升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关注和兴趣,这是科学文化建设的关键目标,也是社会现代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人均受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的提高,科学文化建设的重点要逐步从帮助公民掌握必要的科学知识拓展到帮助公众具备理性地看待和处理科技热点问题的能力、强化公众对科技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态度、建立尊重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从而夯实科技创新的社会文化基础。
科技创新需要社会公众积极参与科技创新的科学文化。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要求在全社会鼓励大胆探索、敢于试错的理念,要求通过政策和制度引导来扭转淡化急功近利的短视思维,要求营造宽容失败的社会文化大环境,使得全社会都积极地投入到科技创新活动的全过程中来。
营造创新友好的社会文化基础还需要什么
中国科协相关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公众对科学与科学家长期以来一直持有积极的态度和评价,表明中国的科技发展有良好的外部社会环境。但与此同时,科技界科研诚信失范与科技伦理失当的痼疾仍在,表明科技创新的发展仍未充分塑造出良好的内在精神气质,社会的精神气质与科技创新的内在精神气质未能完全协调相融。可以认为,中国公众对科学的外在支持力度高,但社会文化对科学的内在支撑不强,这成为目前建设创新友好型社会文化基础的主要瓶颈。
调查还显示,虽然公众给予了科学家足够的信任,但青少年愿意从事科学家职业的比例却并不高。其深层原因可能在于与科技创新相关联的文化建制并没有跟上科技发展的步伐。例如对科学家的评价机制不够合理的问题,过往对科学家的评估过分依赖客观数量指标,对其贡献缺少系统性评价,导致了诸多科研投机行为,难以真正提升科学研究的质量。再如对科学与社会之间的边界缺少明确界定的问题,一方面社会对科学研究的风险和伦理并没有形成合理的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又存在行政力量干预科研过程的现象。还有缺乏对创新失败的保障机制问题,市场和社会为创新成功者提供了足够的回报,但是对于失败者却并没有给予充分的宽容和保护。科学研究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这是科学自身的特点和内在属性,并非所有的研究成果都能最终转化为效益,即便是能成功转化也大多需要较长的时间。失败保障机制的缺位导致科技工作者倾向于选择短期容易出成绩的研究,形成了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久而久之也就对社会文化和公众选择造成了不良影响。
我国已经形成了不逊于发达国家的尊重科学、支持创新的总体社会文化氛围,但在公众宽容失败、参与创新和科学家求真求实的科学家精神等文化价值方面仍表现出明显短板。我国公众对待科技创新的“悖论性”态度有特定的历史原因,也是当前科学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鼓励公众将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和热情从“口头”上转变到“行动”上,用实际行动支持和参与科技创新,将是夯实我国科技创新社会文化基础的重要任务。
(刘萱系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赵延东系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
最近更新
- 短讯!科学文化 是塑造我国科技创新内生动力的重要社会基础2022-06-17
- 热资讯!美欧拟携手将欧洲宇航员送上月球2022-06-17
- 热议:网络支付规模增长 市场集中度略下降2022-06-17
- 每日焦点!研究揭示新冠患者神经系统长期影响2022-06-17
- 观点:一次性注射治疗艾滋病成为可能2022-06-17
- 前沿热点:马斯克:不解决自动驾驶问题特斯拉就一文不值2022-06-17
- 讯息:1000多个新冠重症相关基因发现2022-06-17
- 每日消息!人类对海洋的了解还不到10%2022-06-17
- 【时快讯】第四批支付牌照将迎来续展 卡互卡支付主动退出2022-06-17
- 每日速递:微软浏览器一夜凋零 市场格局将如何变幻2022-06-17
- 每日视讯:不法APP诱骗侵权有违商业伦理 法治利剑斩断“诱导下载”黑手2022-06-17
- 66信用日,芝麻信用联手1号职场开启超6的求职体验2022-06-16
- 每日报道:贵州遵义红花岗区:“科技之花”绽放山乡田野2022-06-16
- 简讯:植保无人机操作员:放下小药箱 控制“小飞侠”2022-06-16
- 【聚看点】6月20日起,乘高铁出行时间又缩短了2022-06-16
- 资讯:地球内核旋转方向每六年变化一次2022-06-16
- 热门:“盖亚”揭示迄今最详细银河系地图2022-06-16
- 观焦点:农业技术科普惠及百万新农人2022-06-16
- 微速讯:消保委喊话亚马逊:正视消费者需求2022-06-16
- 今日播报!以法治利剑斩断“诱导下载”黑手2022-06-16
- 速看:“6·18”网购“五要五不要”2022-06-16
- 今热点:华神科技“神操作” 遭中小股东和交易所质疑2022-06-16
- 当前热点-我国网络支付用户规模达9.04亿2022-06-16
- 今日要闻!拓展“云”空间 激活“数”动力2022-06-16
- 【新要闻】网购平台“客服”来电要当心2022-06-16
- 【时快讯】保障手机用户权益,“解绑”仍需努力2022-06-16
- 即时:从企业到员工 联想加速构建减碳生态圈2022-06-16
- 快报:今天,永久关闭!曾占据95%市场份额的它,谢幕了...2022-06-16
- 每日热议!“贵人码”综合服务平台上线!实现贵州惠企便民智慧应用全覆盖2022-06-16
- 天天快报!微软宣布IE浏览器将于6月16日永久关闭 最高市场份额曾达95%2022-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