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岗团队在黄河滩区成功种植冬枣,并不断在发展中总结经验,在科技革新中寻找突破。如今,陕西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到了42万亩,总产量50万吨,年产值突破60亿元,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一,大荔县也成为了“中国冬枣第一县”。
陕西的大荔冬枣,皮薄肉脆、甘甜清香,含有19种人体必需的氨基酸,维生素C含量是苹果的70倍,梨的140倍,营养价值被认为是“百果之冠”。如今,陕西省大荔县冬枣年产值超过60亿元,全产业链产值突破100亿元大关,中国果业品牌价值48.68亿元,全县亿元村11个。
这一串串数字背后,离不开陕西省科技特派员、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红枣首席专家、国家林草局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李新岗教授。
手把手教,让枣农个个都成“专家”
在大荔县,降雨曾是造成冬枣成熟期裂果损失的最大因素。果农为避免损失,在雨季之前,冬枣没有长熟的情况下就采摘上市,但这样的冬枣口感不好,消费者“不买单”,大荔冬枣销售成了难题。
长期从事红枣产业技术研究的李新岗在大荔县调研时,看到这种情况,急在心里,马上开始动手解决问题。但当时果农不相信一场培训、几个大学老师,就能够扭转大荔冬枣发展的局面。
2006年,李新岗带领团队在全国率先突破了设施冷棚冬枣栽培技术,示范田当年亩产值2万多元,不仅提高了冬枣品质,而且赢得了市场的认可。2010年,大荔县冬枣设施栽培1万多亩,亩产值约2万元,这项技术于2011年获得陕西省科学技术一等奖。
“现在,大荔种植冬枣的果农们,只要听到我们专家团去,就高兴得很!”李新岗欣慰地说。如今枣农不再盲目种植冬枣,每个农户心里都有一本“明白账”,再加上科技特派员以及专家手把手地指导,有技术加持,大荔的枣农个个也都成了“专家”。
果农对每年的收入都信心满满,朝邑镇平罗村党支部书记赵建明高兴地告诉科技日报记者:“自从有了科技特派员李新岗老师的指导,我们一不担心果子质量,二不担心销售,每年刚开园,客商就等着签单,好东西不愁卖咧。”
技术革新,让大荔成为“冬枣第一县”
种植技术随着科技发展而不断变化。2013年,李新岗通过研究,又一次突破了冬枣温棚栽培技术,同时还根据不同的地形地貌和老百姓的实际情况不断改造升级,形成了温棚、棉被棚、双膜棚、普通冷棚等四种棚型结构及其配套技术,冬枣成熟供应期也由过去的40天延长到5个月。
刚开始进行设施温棚冬枣试验的那几年,李新岗和他的团队是用汗水和技术打动了果农。一个1.5亩的标准温棚投资要9万元,投资大、效益好,但风险也很大。专家们为了攻破温棚栽培技术,冬季1、2月份,外边冰天雪地,温棚里30多摄氏度,他们拿着实验仪器边测量边记录,终于在2013年成功突破了自然降温破除休眠的温棚栽培技术。温棚冬枣也成为大荔成熟最早的冬枣,这种冬枣价格高、市场好,亩产值超过5万元。温棚冬枣栽培的风险消除了,技术得到普及和推广。
依托丰厚久远的大荔枣文化和耐盐碱特性,李新岗团队在黄河滩区成功种植冬枣,并不断在发展中总结经验,在科技革新中寻找突破。如今,大荔县冬枣种植面积达到了42万亩,总产量50万吨,年产值突破60亿元,占全国的市场份额超过三分之一,大荔县也成为了“中国冬枣第一县”。
近两年,大荔县成立冬枣相关企业及合作社300余家,1000多个销售网点遍布全国各地,直营窗口遍布北上广深等40个大中城市,远销俄罗斯、加拿大、欧美等10余个海外市场。2020年和2021年虽然有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但大荔冬枣销售仍然持续火爆,年均电商交易额近30亿元。
提起李新岗团队对于大荔冬枣产业的贡献,大荔县县委书记由建新感慨万千:“大荔冬枣是有‘硬科技’的枣。李新岗带领团队成员对冬枣设施温棚的棚体提升、光温调控、绿色防控、土壤健康等环节都赋予了更多的科技元素,冬枣设施温棚的棚体由最初的防雨棚发展到现在的日光温室、钢架棉被棚等系列新型棚体,在全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大荔冬枣设施栽培模式。”
战略规划,硬科技支撑高质量发展
在李新岗看来,作为科技特派员,除了能教当地农技推广人员技术外,更重要的是能给政府提供产业发展的建议。
“冬枣产业不能无序发展、来回折腾,发展冬枣种植一定要有战略眼光,有规划目标,更要高质量发展。”2021年5月,在中国大荔冬枣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李新岗如是说。多年来,他和大荔政府一起参与制定了《冬枣标准》等国家、地方标准,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开展全产业链数据监测与分析,基本实现了冬枣种植的智能监控、标准化种植管理和产品溯源。
正是得益于这些规范的制度和硬科技支撑,大荔的冬枣不再只出现在冬季,每年从5月到11月都有新鲜冬枣上市。超长的货架期和错峰的销售期,保证了大荔冬枣的市场价格坚挺,并供不应求,出口迪拜的优质大荔冬枣,每颗销售价达到6元,每斤能卖到20美元。
大荔县安仁镇伏坡村冬枣示范园,日光温室亩收入8万元。5月到10月的丰收时节,走进棚中,放眼望去,硕果累累,压弯枝头。但让人奇怪的是,棚中的红色冬枣少之又少,果农解释说:“我们一般早上6—8点完成当天的采摘,10点就完成交易和分拣,接着就装车,下午运往全国市场,第二天就可到达消费者手中,新鲜上市,保证冬枣质量。棚里自然就少了熟透的红色冬枣。”
大荔县安仁镇小坡村党支部书记薛安全说:“站在小坡向东望,万亩冬枣大棚铺向天际,一车车冬枣从这里发出走向全国。但没人知道,有着‘冬枣第一村’‘冬枣亿元村’之称的小坡村,20年前却是一片贫瘠,‘渠烂、坡断、路不平,辛苦一年没收成,花钱全靠打短工。’当时的顺口溜真实而苦涩。多亏了科技特派员李新岗教授和他的专家团队对果农的指导,老百姓的日子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冬枣如今成了大荔枣农的“幸福果”。以前,村里劳动的大多是空巢老人,近年来,农民年龄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村子里30—50岁的青壮年越来越多,有的年轻人还成为了专业技术工人,除了管理自家的枣园,还到别的园子进行技术输出,一年又能多挣好几万元。
“作为一名科技特派员,一名红枣专家,我要继续贡献‘科技力量’,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努力成为百姓信赖的专家。”李新岗眼神笃定,充满信心。
最近更新
- 科特派李新岗: 把硬科技种进枣园,让冬枣夏季也飘香2022-04-27
- 线粒体功能障碍 或诱发神经退行性疾病2022-04-27
- 解析鼠类高耐药性分子机制 助力荒漠区鼠害防治2022-04-27
- 智能涂层实现 全天候冷热能量捕获与利用2022-04-27
- 智能涂层实现 全天候冷热能量捕获与利用2022-04-27
- 高效杀菌并快速愈合伤口 新型纳米酶带来灭菌减毒新思路2022-04-27
- 高盐度海水中长出海马齿 海岛居民的餐桌有望更丰富2022-04-27
- 疫苗加强针增进对奥密克戎防护力2022-04-27
- 德研发光驱控微型无人机2022-04-27
- 特殊结构“稳住”液态金属 给小动物来一次心电检测2022-04-27
- 中国华能集中开工逾150个新能源项目2022-04-27
- 3年投9亿元培育“小巨人”2022-04-27
- 美军测试“闪电航母”,究竟是什么新装备?2022-04-27
- 深圳福田区发放13万个数字人民币红包 首次覆盖全类型消费场景2022-04-27
- 科普中国推出“强军路上国之重器十年巡礼”系列节目2022-04-27
- 干旱区鼠类为何耐药性更强?基因给出答案2022-04-27
- 三星双面显示电子设备专利获授权:可用后摄像头实现自拍2022-04-27
- 上海百余家互联网医院开诊2022-04-27
- 现代科技点亮文化建陶2022-04-27
- 白皮书:疫情驱动企业采购走向“数字化”2022-04-27
- 胰腺癌是否发展,这个基因说了算2022-04-27
- 专家发现全新头方向细胞 找到干预老年痴呆症潜在靶点2022-04-27
- “点亮”数字政府 温暖美好生活2022-04-27
- 主播未经许可直播游戏画面被判侵权2022-04-27
- 亚玛顿拟29亿元投建生产线2022-04-27
- 警惕超范围采集用户隐私2022-04-27
- 知识平台应以公共利益为本2022-04-27
- 马斯克收购推特,是福是祸?2022-04-27
- 微信公布2021知识产权保护数据 以创新共治实现全场景守护2022-04-26
- 中老年群体成主力,一季度移动互联网迎流量增长小高峰2022-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