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4月12日是世界航天日。从1961年苏联宇航员尤里·加加林乘坐“东方一号”宇宙飞船成功完成了世界上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到神舟十三号航天员乘组远赴太空出了一趟为期六个月的远差,61年来,人类从未停止对宇宙的探索。民以食为天,航天“后厨”的探索也在不断地迭代创新中。
在“神十三”的超长工作期中,“太空三人组”的后厨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航天员怎么吃喝?在地球上最平常不过的热饭热菜能否在太空中实现?在航天员的介绍中,人们发现,原来,太空厨房的各种创新中,还包含了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
中国版太空“厨房自由”
在严苛太空环境,如何烹煮食物?据美国宇航员桑德拉·马格努斯记录,2008年美国的太空厨房煮洋葱需要4个小时才熟;我国航天员也反馈,此前航天器内热透一餐饭需要50分钟,甚至1个小时以上。
今天,在“神十三”上,航天员王亚平介绍,中国的“天宫”后厨,已经实现了“厨房”自由,花色十分丰富的中国菜式在太空中也可品尝得到。
航天员一日三餐吃的热饭,每天需要的净水都是怎么来的?王亚平介绍了热风加热装置和饮水分配器,我们在卫星画面中还看到太空豆浆。山东九阳股份有限公司研制的“太空厨房”,陪伴航天员度过了这个超长的工作期。
在地球上十分容易实现的事情,太空生活和作业中,都需要高科技的投入才能实现。2013年,九阳接到任务,目标是如何让航天员实现一日三餐“热饭热饮自由”。
九阳太空厨房副总设计师李铁君说:“往太空运送一个苹果要3万元,每减重1克,相当于省1克黄金的运费。因此,我们的方案要考虑科技性和经济性。”
九阳“太空厨房”项目包含饮水分配器、热风加热装置、九阳豆浆和航天智能App。历经数百次专家评审、数千次模拟试验、数万次寿命论证,历经8年,一个符合航天标准,能够应对太空极端环境和飞船载荷的九阳“太空厨房”成功研制。2021年4月29日,九阳“太空厨房”随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入驻中国空间站。
李铁君举例说,九阳创造性提出了立体热风加热技术,通过热风360°循环加热的方式,不但彻底解决了受热不均匀、加热速度过慢、包装材料限制、失重环境下食物无法固定等一系列问题,还能让食物口感更好,就跟在家的感觉一样。
通过最极端环境考验的“太空厨房”,会给我们的地球生活带来什么惊喜?据了解到,九阳 “太空厨房”的许多太空科技已转化为民用。例如,太空净水技术被运用到九阳净水系列产品之中;太空360°热风循环加热技术被运用到太空空炸之中;饭煲、破壁机、炊具等其他太空科技新品也使用了航天加热和航天级抑菌材质、太空热小净、太空空气炸锅、0涂层电饭煲等。
正如脱水蔬菜来源于阿波罗探月计划中的冷冻脱水技术,越来越多的航天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生活中。航天技术的转化是国家军民融合战略的一部分,发展军民两用技术,造福美好生活,民企大有可为。
航天食品落人间
在太空这种极端的人类生活环境下,航天食品的研发成果不仅应用于航天,其应用场景还可以是在我们的地球生活之中。在河南鹤壁市,鹤壁市永达食品公司生产的近50种美食多次入选“天宫菜谱”,这项航天食品的科技研发后来应用在即食产品以及预制菜当中,为我们的美好生活增添了“航天风味”。
太空环境远比地球环境复杂,在失重的情况下,宇航员很难“开火做饭”。20世纪60年代,最早进入太空的航天员食用的是铝管包装的肉糜、果酱类等糊状食品以及小方块的压缩饼干。后来,各国研发航天食品取得进展,“天宫”食品开始变得丰富多彩、各具本土风味。在中国,2003年中国神舟五号升空,携带了20多种食物,但杨利伟主要食用了不需要加热和冲泡的点心和咖啡;到2016年“神十一”,中国的太空食谱已有近百种。
2011年3月,永达食品启动航天食品菜肴类产品研发、生产任务,11月,永达食品首批33个航天食品随“神八”升入太空,自此开启了公司与航天中心长达10多年的合作之旅。
航天食品分主食、副食、即食、饮品、调味品和功能食品六大类,永达食品承接的副食是航天食品研发的难点产品。
企业持续开展技术攻关和工艺创新,反复进行配方调制、产品小试、中试、模拟实验、配比调整,最终达到了严苛的航天食品卫生、营养标准。本着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力量的高度责任感,企业还组建了一支政治过硬、思想进步、技术一流的人才队伍,持续开展研发,并打造了一条环境一流、设备一流的航天食品生产专线。自“神八”之后,永达食品又先后承接了“神九”“神十”“神十一”“神十二”“神十三”的航天食品保障任务,并连年荣获“中国航天重要贡献奖”,被授予“航天食品重要供应商”。
这些年,航天食品的研发极大促进了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企业掌握了20多项航天食品生产的关键性技术,并充分将航天科技优势转化成了民用生产力。
据鹤壁永达食品技术研发中心主任徐清芬介绍,企业正致力于航天食品民用化,“我们在同品牌、同质量要求、同生产线上生产即食产品,例如‘胸大肌’‘参鸡汤’等,市场反应非常好。”
中国风味的高科技、高标准、高营养的太空食品不再是“此物只应天上有”,寻常百姓也可以享受到。目前,除了国内市场,永达食品还出口到了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俄罗斯等国家。
最近更新
- 到“天宫”后厨 看民企创新2022-04-22
- 中国系统刘国栋:数据要素工程落地 赋能数字经济发展2022-04-22
- 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成功接收大气环境监测卫星数据2022-04-22
- 3个青稞品种获国家登记 西藏以科技促农牧业提质增效2022-04-22
- 数字科技赋能国货崛起2022-04-22
- 化石研究揭示翼龙为何身披“五彩霞衣”2022-04-22
- 把造纸废料“扔”到海里吸油去2022-04-22
- 第三代太阳能电池效率显著提升2022-04-22
- 新皮肤贴片变身可穿戴多合一健康监视器2022-04-22
- 新材料加持 规模储能首选技术成本更低2022-04-22
- 做张有“横梁”有“立柱”的膜 高效分离水中抗生素2022-04-22
- 金融科技:新模式新业态踏浪而来2022-04-22
- 中国实际应用“人造太阳”不是梦2022-04-22
- “更准确”癌症检测法问世2022-04-22
- 木卫二可能有水生生物2022-04-22
- 国产智能卡车加速驶来2022-04-22
- “神十三”的护航椅由民企造2022-04-22
- 厦门科技谷:打造城市交通“聪明大脑”2022-04-22
- 未成年人刷屏上瘾成问题2022-04-22
- 中国科技创业数字地图2.0版本升级2022-04-22
- 莫德纳称新疫苗可产生更强免疫力2022-04-22
- 我研究人员发现两个兰花新物种2022-04-22
- 宁德时代:拟投资130亿元建动力电池系统及储能系统生产线2022-04-22
- 张文宏:病死率是评价各国能否走出疫情的重要指标2022-04-22
- 你想吃什么?肠道微生物来定2022-04-22
- 三部门: 严厉打击涉寄递电信诈骗等行为 对侵害用户信息安全行为“零容忍”2022-04-22
- 影像、屏幕等全面升级,荣耀Magic4 Pro迪信通火爆开售2022-04-22
- 韩国30家半导体企业成立碳化硅产业联盟2022-04-22
- 中国再次成为全球最大半导体设备市场2022-04-22
- 第一季度我国电信业务收入同比增长9.3%2022-04-22